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2010.05.21教師行動研究 第三次修課心得

2010.-05.21第三次修課心得
  初步有了教育行動研究的概念之後,便得以開始親身執行教育行動研究,在選定題目之後便就題目相關搜尋資料,來源資料並不是只單純蒐集而已,教育行動研究者需仔細分析與詮釋,尋求解釋與理解,以釐清、修正或發展概念與理論,研究者必將資料反覆閱讀,註明清楚資料來源,編制開放性編碼,並對開放性編碼進一步審視與排列,例如:一個班級的每個人的考試成績,可以算出全班的平均數及每人成績(分散情形),另外更可看出班級同學的標準差,可依男女、單雙親、學習狀況或個性給予編碼(Open Coding),且編碼也具有不同的方式,一是開放性編碼,二是主題軸編碼,三是選擇性編碼,接著利用三角檢証確定資料來源的正確性。重要的是當研究者在分析其資料時,不能拿別人的架構來解釋自己的分析,而研究者在瞭解分析或文獻探討之後,便能發展出更合適的運用策略,以解決行動研究中可能遇見的瓶頸與困難。

  根據蔡寶田《教育研究法》,行動研究有既定的格式順序,首先是緒論,亦為表達自己的研究目的,也就是要選自己最感興趣或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議題,二是蒐集資料及文獻探討,三是研究設計,因目的決定研究方法,再者根據結果進行討論其研究內容與設計方法,最後寫下結論與對這份報告的建議,重要的是建議不能隨便寫,而是得根據結論延伸對這份報告給予最好的建議。而在寫作教育行動研究當注意格式需統一,通常是"章"大小20、"節"大小18,皆為粗體,但真正的研究報告需依照徵稿要求撰寫,通常有著字數上限及規定每行行距。撰寫時要注意是否有錯字及多餘贅詞、表格不跨頁,如果句子太長需要斷句,且單字不成行、單句不成頁。另外在行動研究中需忠實呈現主題與連貫性,真實呈現研究目的。

  行動研究過程主要是顯示尋找問題解答的啟蒙過程,在完成行動研究完成之後,最後研究者需要自我評鑑,在教育行動研究過程中,教育實務工作者不斷進行檢驗、修正與改進。我認為不僅要做技術的反省,更要做實務批判的反省。經由評鑑與回饋修正,可以協助教育實務工作者本身理解所規畫行動之可能影響與效能,瞭解自己的教育實務工作並改善其實務工作所在的社會的情境脈絡。經過這個月的學習,我又學到更多關於教育行動研究的相關知識,除了既定的研究脈絡,資料分析與詮釋到行動研究的格式,及學到如何對行動研究給予正確適當的建議與評鑑,確實檢討反省。在與同組組員互相合作並互相分享關於行動研究的經驗與想法並實際操作之後,我想這不僅是對我將來做行動研究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再做任何不同題型的研究報告時,都可以作為參考之一種,使我獲益良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