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2010.03.02生態學 第二週 『台灣生態探索』影片觀賞後的省思

2010.02.03第一週 生態學的概念與應用
  第一節課因尚未選課未到場。

2010.03.02第二週 『台灣生態探索』影片觀賞後的省思
  上個禮拜其實是在另外一堂通識課上課,但聽了一節課,我卻覺得老師上得東西並不是我想學的,於是在同學邀請之下我換到這堂生態學,希望藉此讓我對周遭生活環境能有更深一層認識,雖說教室在主顧樓實在遠了點,但剛好落實節能減炭之政策兼又強身健體,如此想想便不覺得累了。

  這個禮拜老師播放影片《台灣生態探索》,由吳念真先生擔任旁白配音,一開頭便提到台灣-美麗的福爾摩沙,位於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上,因古時板塊運動而升起,擁有三分之二高山、阧峭多變的地形,例如:玉山、太魯閣等。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擁有世界最齊全的動植物種類。

  台灣這塊寶島除了擁有不同地形,生物種類豐富,還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台灣早期為原住民之居住地,原住民尊重自然,以動物為己的象徵標誌,後因新移民入侵而改變,原住民在各種壓力下改變其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例如:排灣族將獵人頭儀式改為刺藤球、布農族改為農耕。而原有的林地也因此被剷平改為種植稻米、茶葉及竹林,隨著為經濟目的、土地山林開發,物種被迫遷離原有棲地,加上天災-每年超過五、六次的颱風和大大小小的地震,大大壓縮了原住民及動物的生活空間,被迫遷往更高更深的山林,有些動物甚至瀕臨絕種,至今不見蹤影。

  台灣物種種類豐富,族繁不及備載,尤其鳥種、哺乳動物數量多,連蝴蝶密度也是全世界著名,影片中也介紹到台灣現已非常少見的動物,由於種類繁多,我想以表格來介紹是最適合的(不知為何表格貼不上來,就只能以分類來表示了):

百步蛇
1台灣體型最大、最危險之蛇類之一,屬出血毒,其特徵為尖頭、翹吻、寬腮、背部三角形花紋。
2相傳被牠咬了之後,走不到百步必定毒性蔓延全身,因而得名。
3排灣族的守護者,重要的雕刻品都以百步蛇為圖騰。

山羌
1台灣特有保育類亞種動物,由低海拔至海拔三千公尺之山區均有分布,天然闊葉林或混生林較常發現。
2生性膽怯,遇敵害會先靜止躲藏後迅速逃竄。

大冠鷲
1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亞種,日出性猛禽,以鳥類、兩棲類為主食,特別喜好蛇類。
2棲息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森林,常於空中盤旋。
3魯凱族中,只有出草取得人頭者和貴族階級這兩種人才能配戴大冠鷲的羽毛。

灰面鷲
1外來種保育鳥類,每年大量的過境墾丁,有「國慶鳥」之稱。
2分布於亞洲東北部,每年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冬季南遷移棲至華南、台灣及東南亞等地。翌年三、四月再飛回北方繁殖。
3肉食性鳥類,鼠類、蜥蜴、小型鳥類及大型昆蟲都是牠們愛吃的食物。

台灣獼猴
1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種保育類動物,為人類以外臺灣產唯一靈長類。
2廣泛分布於各山區,自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棲息環境以濃密之天然林為主。
3以植物之果實、嫩莖葉為主,偶爾會吃昆蟲。

飛鼠
1目前臺灣島上有三種飛鼠:臺灣小鼯鼠、大赤鼯鼠和白面鼯鼠。
2夜行性、樹棲性動物,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
3主要食物是樹葉,也吃種子、果實、花芽等,它們排出的糞便可以為林木撒播種子。

台灣葉鼻蝠
1台灣特有種。
2普遍分布於全省低、中海拔地區,多棲息在低海拔廢棄建築物或隧道中,亦有棲息於橋墩下者。
3夜行性,以昆蟲,例如蟬為主食。

艾氏樹蛙
1中小型樹蛙,棲息於中低海拔的竹林及潮溼樹叢中。
2卵具黏性,會一顆顆地黏在竹筒或樹洞內水面上方,發育成蝌蚪後,掉入筒內積水繼續發育,若食物不足將導致同種相殘的現象。

鼬獾
1夜行性動物,主要分布於平地至2000公尺之次生林矮樹叢或開墾地旁。白天躲在自行挖掘的洞穴中,夜晚則四處覓食。
2會埋伏捕捉小鳥及小型囓齒科動物(如老鼠),也吃蝸牛、蚯蚓、蜥蜴及鳥蛋,亦喜吃果實。
3遇敵害時會排放臭氣以趨走敵人。

台灣黑熊
1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種,亞洲黑熊的亞種,臺灣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也是唯一臺灣原生的熊。
2特徵是胸前有黃毛或白毛呈V字型或弦月型的形狀,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一千公尺到三千五百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
3雜食性動物,主食是植物,也吃昆蟲、小動物、甚至腐肉。

穿山甲
1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以蟻類為主食。
2夜行性動物,棲息在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山系周邊山麓丘陵及台地,晝伏夜出,生活在洞穴裡,能爬樹。

白鼻心
1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2棲息於中低海拔果園、雜林。
3最愛吃的食物是水果,所以又叫「果子狸」。

蝦虎
1魚類中最大的科之一,已知品種超過兩千種。
2基本上生存於淺海環境,包括潮間帶水坑、珊瑚礁和海草牧場,也大量存在於海水和河口棲息地。
3台灣的蝦虎魚苗會溯流而上到河川上游,沿途被動物或者是阿美族人捕捉。

燕鷗
1臺灣夏候鳥組成種類中最重要的鳥種,總計有8種。
2中等至大型的群居鳥類,羽毛一般呈灰色或白色,頭上往往有黑色斑紋。
3很少會滑翔,大部份燕鷗都會潛水捕魚,並會先懸停一時。

櫻花鉤吻鮭
1瀕臨絕種的亞熱帶之台灣唯一的一種溫帶性魚類,也是只產在台灣的特有亞種魚類,有「國寶魚」之稱。
2須生長在水溫攝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有迴游性,會從大海溯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
3昆蟲之水棲幼蟲為主食,主要分佈於台灣大甲溪上游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和雪山溪。

阿里山龜殼花
1瀕臨絕種的臺灣特有種,具有出血毒。
2中小型毒蛇,頭部之長與寬幾乎相等,近似正形,頸細,身體粗短,體背為紅褐色與紫灰色交錯,並有黑色不規則斑紋。
3主要捕食鼠類及食蟲目哺乳動物,卵生。分布於中部之中、高海拔山區。

山椒魚
1極珍貴的保育類動物,非魚類,是現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台灣有阿里山山椒魚、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
2只分布全台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阿里山區可在小山谷、溪谷及溪流兩旁陰暗潮溼處發現少數族群分布。
3幼山椒魚用鰓呼吸,長成後,改以肺呼吸,可離水生活。

黑腹絨鼠
1又稱台灣天鵝絨鼠,身上布滿了如同天鵝絨一般的長毛,頭顱渾圓飽滿,體長很少超過十二公分,尾巴大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一。
2棲息在海拔一千八百公尺或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帶。喜歡樹葉遮敝度較小,陽光可以直接大量地透進來的地方。
3主食是植物的柔軟部分,像嫩芽、苔蘚、蕈類、樹皮、昆蟲。

熱帶粘魚
1又稱橫帶間頸鬚 尉。
2分布印度至太平洋區,體可達11公分,棲息於台灣東部岩壁上,以海藻及浮游動物為生食。

台灣雲豹
1可能已絕種的台灣特有亞種的大型貓科動物。
2原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3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

梅花鹿
1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亞種,過度的濫捕及平原棲地永久性消失,梅花鹿終於在野外完全滅絕,僅剩少數人工豢養。
2主食是樹葉,原棲息在臺灣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地。
3野生動物保育與復育的重要目標,更是臺灣本土保育行動發展的里程碑。

蝴蝶
1台灣推至超過四百種。其中有約五十種屬於台灣特有種,分布極為廣泛。
2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蝴蝶有台灣寬尾鳳蝶、曙鳳蝶、黃裳鳳蝶、珠光裳鳳蝶。

  最近二十年,台灣漸漸有了生態保育的基本觀念,並將其化為具體的作為,除了國家公園的設立,台灣五分之一面積受到保護,科學家也在野外放置隱藏式自動攝影機希望能夠觀察到保育類動物現生存的情況,更希望透過教育教導學生如何去實踐生態保育,瞭解真正的「福爾摩沙」,讓更多的人加入保育的行列。台灣島上的生物雖飽受颱風地震、經濟繁榮等影響,但生命的脈動仍生生不息,與天地同在。透過這部影片,讓我們想念這些已消逝的物種,保護還存在的生命,思考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更要明瞭保護大自然是自己、是我們、也是大家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