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2010.10.18 第五週 教育心理學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功課不好(認知)及沒有朋友(社會發展),哪一種比較不好?

  最早的人格發展理論是由佛洛伊德(Freud)所提出,此理論又分為三點:一是人格的構成中包括本我、自我及超我三部份;二是三個我彼此互動,產生一種內在動力(人格動力);三是人格發展主要出現在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且佛洛伊德性衝動為人格發展的動力。

三個我
1)本我(id)
   → 生物我,與生俱來,人類潛意識中最原始的基本需求,例如性
2)自我(ego)
   → 經學習而習得,較接近現實原則,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
3)超我(superego)
   → 社會化過程中被塑造而成,具有壓抑本我衝動的功能,較為理想,趨近於完美原則,位於人格結構中最上層

*人格發展
1)口唇期(oral stage):零歲至一歲半
2)肛門期(anal stage):一歲半至三歲
3)性器期(phallic stage):三歲至六歲
4)潛伏期(latency stage):六歲至青春期
5)兩性期或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

  佛洛伊德的理論有兩大特徵,一是以病患的幼年生活為基礎,二是與性有關,因此部分理論仍有欠周到之處,艾瑞克森的理論正好將佛洛伊德的理論不足之處加以修正。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從社會適應的觀點採對人格發展的歷程,所謂社會發展是指學習者在成長階段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其社會行為隨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而產生改變的歷程。艾瑞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時期,強調連續性階段性並重各有其關鍵期,環環相扣。這八個時期如都能發展得當,學習者便能更容易度過人生中遇到的困境。個體因自我成長的需要,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當某一時期個人的表現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或要求,則會產生心理衝突心理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人格發展八個時期
1)零~一歲:信任對不信任
2)一~三歲:自主獨立對羞怯懷疑
3)三~六歲:主動對內疚
4)六~青春期:勤奮對自卑
5)青年期:統合對角色混亂
6)成年期:親密對孤獨
7)中年期:愛心關懷對頹廢遲滯
8)老年期:完美無缺對悲觀沮喪

自我統合與統合危機
1)迷失型統合(identity diffusion)
   -指個人在自我追尋的心路歷程上,對職業選擇與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問題,尚未認真的去思考過,因此無法找到自己的方向。
2)未定型統合(identity moratorium)
   -指在自我追尋中尚未確定方向的人。
    EX大學生
3)定向型統合(identity achievement)
   -指在自我追尋中臻於自主定向地步的人,脫離自我統合危機。
4)早閉型統合(identity foreclosure)
   -指在自我追尋中既未經歷過統合危機的經驗,對現實及未來的一切,也未做認真的思考,缺乏自我導向。
     EX由父母或長輩決定


*推薦書目:
蒙特梭利。《生命最重要的前三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