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知道是非和正確判斷及執行的標準,若無道德標準則社會混亂,但會隨著時間與社會改變,人的道德標準不一定會發展,道德觀念會依不同的階段而有不一樣的變化,且男女的道德標準也不一致,且不涉及別人的不算在道德層面裡(有無互動)。
認知學派的皮亞傑提出孩子有他律性道德(heteronymous morality)及自律性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兩種道德,以十歲做為區隔,十歲前的孩子以是否服從權威者的規則來判別是否道德,而十歲後的孩子則以行為的動機而非後果來作為道德判斷。
柯爾柏格以皮亞傑的理論作為基礎,提出道德發展理論(Kohlberg’s 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認為人類的道德思想循著一種普遍性的順序原則而改變,道德判斷並不單純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在面對道德問題時,個人從人、己、利、害以及社會規範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所做的價值判斷,並將道德發展分為三期六段(取向)。
*三期六段道德發展論
1)前習俗道德期(前習俗道德水平):九歲以下
=>避罰服從取向、相對功利取向
2)習俗道德期(習俗道德水平):十~二十歲
=>尋求認可取向(乖孩子取向)、遵守法規取向
3)後習俗道德期三期(後習俗道德水平):二十歲以上
=>社會法制取向、普遍倫理取向
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理論中有個很有名的設計,也就是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問題情境。利用道德兩難問題情境來瞭解受試者回答時採用的觀點,從而認定受試者道德發展的程度。
*道德認知發展論的教育含意
1)道德的認知發展依循兩大原則
(1)他律而後自律
(2)循序漸進原則
2)道德教學須配合兒童心理發展
3)全人化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青少年新族群形成的身體因素
1)影養過剩及勞動不足
2)缺少參與生產機會
*青少年新族群形成的社會因素
1)女性角色的改變
(1)對婚姻的影響
(2)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3)對人口成長的影響
2)教育的普及與年限的延長
3)青年次文化(youth subculture)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