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2010.10.04 第三週 教育心理學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

  "人何以能知?"
  "人如何知?"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事物的認識及面對問題情境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改善的過程。皮亞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大人和小孩的認知能力及思考模式不同,兒童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用異於大人的方式去了解並學習這個世界,例如石頭落地,大人會解釋是地心引力的關係,兒童卻會說石頭想家了,因此他認為如要教育兒童,必先瞭解兒童。由於認知發展會隨著階段不同而有不同發展,發展中的兒童無法顧慮到諸多面向,因此父母及師長得考慮到如何加速建構孩子的認知發展,讓兒童多接觸不同事物,多給兒童認知上的刺激是最簡單的方法,因為見多識廣,認知才能發展

  皮亞傑除了認知發展論,也研究了知識如何發生或發展的心理學,稱為「發生認識論」,其重點是個體由個體與其環境交互作用而逐漸發展,除了遺傳之外,為了生存需要,個體會為了適應環境而克服困難,並累積經驗,逐步建構新的知識。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1)智能發展是生活適應能力的歷程
2)包括「量的增加」和「質的改變
3)作用在力求平衡作用
4)基模、順應與平衡三因素交互作用的歷程
   EX坐火車與坐飛機的基模不同,火車可以搭車前十分鐘到,但飛機必須要提前一個小時到達。
5)認知發展是主動的

*基模(schema)
  對一件事情的經驗,對比事物的基礎,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個體根據以往對事物獲得的經驗,在遇到類似的或相關的新事物情境時,會傾向於以舊經驗去辨認新事物。

*調適(accommodation)
  人的認知內在經驗稱為基模,當個體為了符合環境要求,失衡想要尋找平衡,因此主動修改了既有基模,稱為調適

*同化
  指個體運用其既有基模處理所面對的問題。
   EX不管什麼顏色什麼體型大小,都是貓。

*平衡(equilibration)
  當個體既有基模能輕易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在心理上自會感到平衡。

*失衡(disequilibrium)
  當個體既有基模不能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在心理上就會感到失衡。

*Piaget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
1)各時期間非跳躍式改變,而是連續中呈現階段現象。
2)各期特徵的出現各人不同(個別差異大)。
3)四個時期的前後順序不變。

認知發展階段論
一)感覺動作期:零~二歲
二)前運思期:二~七歲
三)具體運思期 :七~十一歲
四)形式運思期 :十一歲以上

*建構主義
  在認知學派中常會運用到建構主義的理論,即是指學習者用原有的想法與知識去產生新的知識。在建構主義中,知識為各人協商而成,且由學習者主動建構。老師、教材、同學觀點都為建構知識的來源,因此老師平日需謹言慎行。在教學上與傳統方式不同,強調學習應該是「學生以其舊經驗和認知層次去思考建構出屬於自己理解的新知識」。所謂建構式教學不在於它只是講述、討論、實驗、探究、參觀哪一種形式的教學,更在於教學者謹記一種對學習的「認識」,而依據此種「認識」來安排各種教學活動及作業。
  EX當老師要學生畫出一個笑臉,但同樣是笑臉,為什麼每個人畫出來的東西不同?其中便牽涉到每個人自身所建構的概念不同,也代表了老師教的,不等於學生所學的。

*建構式教學觀點下的「學生」、「教師」與「知識」
1)「學習」應以學生為主體,則引起動機是絕對必要的。
2)教師是啟發者、鼓勵者、仲裁者,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提示思考方向、提供問題、充當顧問、充當裁判。
3)背景不同、意向不同,則相同的「資訊」往往對個人具有不同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上不僅要事先多瞭解學生可能有的迷思概念,更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說出想法,瞭解他的認知狀況,再針對個別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

*批評
一)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少教育價值
二)皮亞傑的理論低估兒童思惟能力,高估青少年的思維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