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2010.04.19教師行動研究 第二次修課心得

2010.04.19教師行動研究 第二次修課心得

  教育行動研究最主要的重點是要「自我反省」及「自我檢視」,教育行動研究者反省時需問問自己我持有什麼樣的信念?我的信念是如何產生的?我的信念是正確的嗎?根據這些問題瞭解自己並檢討自己的需要改善與改進之處。這樣的作法源自於內在和引向的想法與內在,為揭露與改善自身缺點稱為「行動理論」,而一般教育行動研究就是要找到自身的行動研究理論。只要知曉自己的行動研究理論,那自然就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研究題目,有了題目,自然就能夠邁向下一個階段。

  教師也是研究者,決定了教育行動研究的主題之後,教師必先研擬教育行動研究計畫,要如何研究呢?首先要先揭露出你的構想,再佐以理念與研究技巧建構出你的教育行動研究計畫方向。有了初步的規劃之後,就可以開始蒐集資料,來源可以有以前蒐集的資料,例如隨身帶筆記本或建立索引卡,重要的是要每天記錄,需要用時就可以用得到,也可以到圖書館尋找較具權威性(例如「引用」次數較多)的文獻資料,依照你要的研究目的尋找文件內容、歷史材料等等,並蒐集重點,顯示指標,更可以到處旅行,做田野調查,因為每個領域都有其權威及領導人物,從他們身上學習其領域的歷史與相關經驗,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蒐集資料的來源。

  至於蒐集資料的技術和方法,有觀察、問卷、訪談、照片證據、現場敘寫評述、錄音帶/錄影帶紀錄、文件分析及文件分析的備忘錄等等。「觀察」:觀察者可分為完全參與者及完全觀察者,又分有許多方法:數人頭計次法、互動圖、歷程分析及互動過程分析。「問卷」則必須讓受訪者能一看就清楚明瞭,兼且由淺入深,題數不要太多,以免受訪者不願意配合。觀察者可以藉由問卷、照片、現場敘寫評述、錄音帶/錄影帶,完整紀錄所有蒐集來的資料。等蒐集資料程序結束之後,便可分析其內容,在偵查與發現事實真相的期間定期寫作或監控分析文件內容的備忘錄。還有一種方法是假想練習的影子追蹤研究,這是一種不受傳統組織制度上的時間界線之束縛,可練習研究技術、熟悉流程及器材運用並確認主題。最後一種方法則是三角交叉檢驗法,源自於航海,可以比較三種以上不同立場、不同來源、不同方法、不同人事物,可互相三角校正及比較描述,例如三角測量法。

  蒐集資料有應掌握之原則,例如蒐集資料應配合研究目的、講求一致性及穩定性的效度與信度、可撰寫研究日誌或札記,佐以客觀資料、相片及資料、寫反省及備忘錄,最重要的是要維護參與者的權益。只要掌握這些原則,那麼蒐集來的資料就不會偏離主題並較不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資料,也就更能增加教育行動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而在蒐集資料、擬定策略並完成教育行動研究之後,有一最最重要的步驟:「反省」,反省為教育行動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可分為個別反省及協同反省,個別反省如同其名,協同反省則是需要兩個人以上,彼此互相了解與檢視,在平等、民主的情境下互相提出問題。反省不講求時機及對象,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對自己的行動與內在理論進行反省,其重要性與意義作用在於謙虛的態度,每個人可藉由面壁、寫週誌或做中學來產生反省的效果。雖然反省是很好的態度,但反省也有困難度存在,假如說一個人的自尊心較高,那麼他便無法真誠的看待自己,也就無法做到反省的最主要目的:自我改善,了解自己行動背後的內在理論。

  經過這幾堂課我又學到了關於教育行動研究的先備知識,做行動研究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光是事前的資料蒐集我想就應該要花上許多時間,但蒐集的越多也就更了解自己所想要研究的主題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與信念,假如不那就可趁此一階段更改研究題目。教育行動研究者可藉由教育行動研究來反省自身作為,了解自己並改善自己的行動或內在理論。然而作教育行動研究不一定會事事順利,我認為可以將每一部份當作是一個小拼圖,盡全力按步驟去做好每一個小拼圖,如此完成的教育行動研究應更能接近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