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第三週 海線地區文史生態(一) 海線五寶(日治時期留下的火車站站體)
居住在地方就要瞭解那個地方的價值與文化,瞭解地方才能認識台灣,認識台灣才能夠放眼世界。想認識台灣就從海線鐵路的歷史開始:
台灣海線鐵路最早從滿清時期開始建設,在當時在台首任巡撫劉銘傳下令建造,主要的功能為軍事防衛及航運。從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七月獲准設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聘請英、德兩國人士為工程師,開始興築南北縱貫鐵路,以兵丁為工役,首先一段自台北大稻埕動工到基隆海門約二十英里,次年再向南跨淡水河到新竹,全長七十八點一英里。基隆台北段在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十一月通車,台北到新竹段則在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通車。
在日治時期則由後藤新平於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年)命令興建縱貫鐵路山線,並改良滿清時期所建鐵路,並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零八年)四月二十日基隆打狗(高雄)段正式通車,共四百零五公里。而花蓮台東段則是從一九一零年到一九二六年建造完成。一九二四年完成八堵宜蘭段。
當時海線鐵路建造時間比山線鐵路晚,繁榮程度遠不如山線鐵路,因此主要的功能便與山線鐵不同:
1. 通勤-外地工作
2. 通學生-因學校少
3. 運輸農產品-有地瓜、西瓜、落花生
4. 海縣鐵路特產-大甲藺
5. 購物買菜用
日治時期留下的火車站 海線五寶:
1. 談文站-遠眺中溪路口,緊鄰公路。於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降為招呼站。
2. 大山站-早期為甘藷、西瓜等轉運站。為日式柱建法,具防震功能。
現為遊客、情侶觀光拍照的景點
(附近居民早期直接跨越軌道的習慣仍在)
*大山腳受天宮-信仰玄天上帝
3. 後龍站-清康熙五十年始拓。
*民間信仰中心-媽祖廟(天上聖母)
(剩下兩站因課堂時間不夠尚未講到)
當時海線火車站都有共同的設計模式:都具有平面左右對稱的形式,半圓拱窗,光線斜射,光影隨著變化,屋頂則做成高聳的尖塔。月台月台上雨棚是以反翹方式建造,可以防止雨水滴落月台。早期的火車都有以人力推動的貨車廂,火車站門口停有眾多人力車,蔚為奇觀,看著PPT上的照片,讓人感到懷念也感嘆時代的進步。老師還帶了一台會發出氣笛聲的火車模型鬧鐘,時間到了不但會發出氣笛聲及蒸汽聲,車輪也會像一般的火車那樣轉動,我想全台灣應該只剩這一台了吧,瞭解歷史真的很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